後來請房東調閱監視器,房東卻表示剛好監視器壞了,讓男網友擔憂,新租約才剛簽訂完成,未來一年是否都要被其他放課惡意霸凌。
筆者就有一個平常熱衷生存遊戲的朋友,之前聽說後備指揮部推出「每月入營2日、每年1次演訓」的後備戰士訓練計畫,主動報名參加後卻遭到「只有志願役退伍者才能參加」的理由而拒絕,讓他覺得十分莫名其妙。這種型態不改變,參與國軍訓練的人自然會覺得脫離現實而挫折,連帶影響士氣和實質防禦力,造成的結果可能比少買幾架F16、帕拉丁砲或哪個退將去習近平前面拍手,都還要嚴重
其中一塊就是刺槍術,而最近一個國軍資深教官展示刺槍的影片,也讓相關討論再次甚囂塵上。必須說,我覺得刺槍術是好玩的——怎麼踏步、順序如何,那段時間我們打掃時都會拿掃把刺來刺去,不甚安全,但娛樂性十足。然而,軍事訓練當然不是為了讓我們好玩,但那也是國軍著重刺槍術的核心問題:刺槍是結訓評比/表演的一大重點。這種型態不改變,參與國軍訓練的人自然會覺得脫離現實而挫折,連帶影響士氣和實質防禦力,造成的結果可能比少買幾架F16、帕拉丁砲或哪個退將去習近平前面拍手,都還要嚴重。之後,長官們也會由大家動作的確實程度和全體一致性評量,刺得好的連隊還可能會有獎賞或福利。
為了維護自己的領導威信和轉移國內內政問題,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使兩岸的軍事對立持續升溫,繞台共機數量也未曾減少。但筆者印象很深刻的是,雖然練習期間我們都知道自己打中幾發,但在最終測驗時長官無論如何都不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打靶成績。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,並且多半做著如工程、釘板模等漢人不願意做的高勞力工作,同時也代表著建設城市的工人逐漸定居,勞工文化編織成為地方歷史的一部分,是社會關係的翻轉,開始成為城市文化驕傲的一部份。
在過往的這些年原住民權益不斷高漲,而「我是原住民」也在近幾年也成了在我身邊的原住民朋友可以驕傲吶喊的代名詞——沒錯,在我就讀樹林高中的那些日子,學校有很大比例的「原住民」同學,原因就在於樹林區擁有全新北市人口最多的原住民(見下表)。作者彙整繪製 樹林仁愛醫院公車站到樹林高級中學往來路線圖 台灣素來以製造產業鏈稱霸股市,在大同科技園區中也不乏許多知名大廠——如全球第五大暨國內第一大LED製造商億光電子,以及全球前十大暨國內第一大軟式電路板之專業製造廠商嘉聯益。「如果是另一次的圈地,試想,產業成長動能需要的人力從何而來?過去我們很容易假設,工廠蓋了,總部蓋了,三位一體的工業時代或許來了,但是,真的有人來嗎?進入負成長時代的台灣及北台灣,我們不禁要問:持續進口勞力,真的是永續的做法嗎?」(劉曜華,2021) 誠如上述所言,工業區造就了工作機會。人口紅利係指青壯年人口(15-64 歲)占總人口比重高於 66.7%,工作年齡人口相對其他年齡層充沛,有利經濟發展。
然除了對於未來必須要審慎評估,避免土地無止境的開發,落實國土計畫法的精神外,我們也要好好探索身邊的環境,落實在地精神。然龐大的製造業也意味著龐大的工廠作業人員,在上學及放學的途中總有許多皮膚黝黑的人們,穿著藍綠色衣服的人們如潮水般湧入,他們正是台灣勞動力不足的救星:外籍移工。
除了上述的原住民文化外,樹林更早的居民同安人,亦在清乾隆53年(1788年)於樹林潭底地區山麓建立了濟安宮,並奉祀保生大帝。亦有儒教代表的惜字亭等歷史遺跡存於此處,更有許多珍貴地景文化——我與同學們即在高二修習地理相關選修課程時請假翹課,騎著YouBike前去樹林山佳的蓋淡坑地區找尋礦業遺跡,至今我仍記得當時腦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:「為什麼政府浪費這種地景?出礦口老聚落就這樣凋零了,令人惋惜……只鋪好地磚做做樣子根本觀光——看完通通忘光光……」 還記得當時翹課興奮的心情就這樣被重重地揮了一拳KO,深刻地感受到沒有人氣的村子是多麼的荒涼,空屋在蓋淡坑區域內是一棟接著一棟,唯獨雜貨店的阿婆讓我們一行人感受到了這個地方些許的溫暖,在這個老舊且凋零的聚落呼吸,一旁「特別整理」過的遺跡,使這個空間讓人感到不協調,進而產生不自在的感受:是壓迫、是衝擊、是孤獨、是悲傷、是蒼涼……有太多的言不由衷,時至今日已然3年有餘,而我仍記憶猶新。然在外籍移工不斷移入樹林轄內工業區的狀況下,樹林在人文上的異質性開始慢慢變動,也造成都市空間使用上的競爭。樹林的原居者:原住民和同安人 在介紹外籍移工前,我想要先概述樹林的「原住民」包含了原住民及本土同安人,還記得多年前馬前總統的一句話紅遍全網:「你既然來到我們的城市,就是我們的人,你來到台北就是台北人,我把你當人看,我把你當市民看,要好好的把你教育,好好的提供機會給你,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子做,所以我覺得原住民的心態要從那個地方調整,我來到這個地方,就要照這個地方的遊戲規則來玩。
」(國發會人力發展處,2020) 然而,人口在疫情襲擾台灣後,國際淨遷徙轉負——導致社會增加無法彌補自然減少人口,特別是在各縣市國土計劃法仍把土地開發視為總目標之一的今天,不禁讓人憂心不已,還有多少城區要沒落、要投入社會資源拯救,我們總喊著農村再生、鄉村再生、中城再生,另一面在國土計畫法不斷劃設「城二之三」,豈不在某種程度上本末倒置、令人憂心如果還是覺得有點抽象,讓我們用一道簡單算式來說明:「總排放量−已經被移除掉的排放量=0」。3. 生活轉型 顧名思義,生活轉型跟人民息息相關,藉由落實食、衣、住、行的淨零理念,實踐低碳飲食、重複使用取代大量購買,也可以選擇淨零循環建築、多多搭乘大眾運輸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,促進全民對話。往年COP皆以減少碳排放量為主,這回首度明確提及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,最終各國也成功達成了共識。
因此,我們在關心政策推動進度時,可以依照2030與2050年這兩個時間軸為準。台灣的淨零政策:低碳轉型 台灣於2015年三讀通過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簡稱溫管法),立法目的為因應氣候變遷、善盡環境責任,而今年度的最新推展是經濟部制定了「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」,並以四大策略、兩大基礎(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)為主軸。
迄今已有超過130個國家響應,宣示將在2050年之前做到「淨零排放」,台灣行政院也允諾把淨零目標納入現有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修訂議程中,持續制定與優化相關政策。以下分別介紹四項低碳轉型策略: 1. 能源轉型 眾所周知,火力發電是台灣目前最大供電源,卻也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因,未來勢必得減少對它的依賴。
淨零,又可細分為「淨零碳排」、「淨零排放」兩類,前者只關心二氧化碳(CO2)的排放,後者則是包含所有溫室氣體,而淨零排放較難達成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較為深遠,且涵蓋面向也更為廣泛,因此我們後續文章內容將圍繞在淨零排放為主。在運輸方面,經濟部提出了2040年電動車市售比達100%的願景,企圖營造以人為本的綠色運輸生活,大幅提升交通工具的電氣化。這些例子,一再顯示低碳轉型議題刻不容緩。4. 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包含了公正轉型及公民參與兩種概念,不只是公家機關或企業組織,在實現淨零目標的路上,政府主張「盡力不遺落任何一人」,提升支持系統、促成公私協力,把衝突轉化成永續機會。文:Vicky 2021年10月31日,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(COP26)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,引發各界矚目。如今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評級制度也愈來愈完善,使得更多人能夠看見企業的優質作為,相信未來公私部門攜手合作,將朝著正向循環前進、產生更大力量。
再次把鏡頭拉回台灣,由中華電信、中鋼及各大金控公司等發起的「台灣淨零行動聯盟」,從辦公室擴及到生產據點,倡議達成全面綠電,並且著手設立一套評級機制,根據相應程度給予企業認證標章,促進淨零轉型發生。淨零排放是什麼?怎麼做? 光看文字很容易對真正意思產生誤解,其實「淨零排放」並非一個好高騖遠的概念,它不是代表完全不排放,而是指透過種植樹木或乾淨能源技術等手段,來移除過多溫室氣體,並且最小化人為造成的排放量。
除了政府,跨國企業也積極淨零 看完了台灣政策實例,你是否好奇其他國際企業,針對淨零目標規劃了哪些作為呢? 企業自發性組成低碳聯盟 2020年由微軟、Nike、星巴克及聯合利華等十家知名跨國企業組成的 Transform to Net Zero 以打造2050零碳經濟體為目標,協助全球企業實踐淨零排放,透過資源共享與商業策略,並從價值鏈(value chain)出發,找出公司內部自身優勢,再延伸擴及到外部供應鏈(supply chain)邁向綠色轉型。除此之外,全球還有許多理念一致的低碳聯盟致力於淨零目標,不管成立時間先後,皆蓬勃發展。
由國際氣候組織發起的RE100聚焦能源議題,以「實現全球100% 綠電革命」為訴求,目前已號召超過 350 家具有規模影響力的企業加入,蘋果、Google、可口可樂及台積電都是其中一員。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「等量」移除、把淨排放量減到最低,避免剩餘過多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負擔,那麼現在只要掌握這個核心精神,就可以繼續探究怎麼做到淨零了。
2.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聚焦在製造、商業、建築、運輸四大部門,以「先大後小」或「以大帶小」為原則,也就是從公營到民營事業、從大企業到小公司,循序推動。其中,製造部門關注製程改善與能源轉換、商業部門調整商業模式,建築部門則導入減碳技術工法,以達成循環經濟。另外,你可能會感到好奇,為什麼2050年這個數字一直出現? 為了讓企業轉型步調趨於一致,各國大部分都會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(SBTi)所頒布的標準,階段性施行政策。藉由「打造零碳能源系統、提升能源系統韌性、開創綠色成長」三個維度,增加再生能源、普及使用無碳燃料,進一步整合綠能生態系,促進能源轉型。
以上這些例子,都一再顯示低碳轉型議題刻不容緩,多數企業致力於有效的策略轉型,以淨零排放為首要目標,持續地優化、調整方案,積極向社會大眾提倡。政府與企業發布淨零發展藍圖的同時,應該制定一系列可量化、有科學根據且具備前瞻性的策略,妥善規劃短、中、長期行動目標,執行時也必須因應時空變遷,隨時優化調整,以終為始,一步步邁向永續發展
4. 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包含了公正轉型及公民參與兩種概念,不只是公家機關或企業組織,在實現淨零目標的路上,政府主張「盡力不遺落任何一人」,提升支持系統、促成公私協力,把衝突轉化成永續機會。淨零,又可細分為「淨零碳排」、「淨零排放」兩類,前者只關心二氧化碳(CO2)的排放,後者則是包含所有溫室氣體,而淨零排放較難達成、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較為深遠,且涵蓋面向也更為廣泛,因此我們後續文章內容將圍繞在淨零排放為主。
藉由「打造零碳能源系統、提升能源系統韌性、開創綠色成長」三個維度,增加再生能源、普及使用無碳燃料,進一步整合綠能生態系,促進能源轉型。如果還是覺得有點抽象,讓我們用一道簡單算式來說明:「總排放量−已經被移除掉的排放量=0」。
由國際氣候組織發起的RE100聚焦能源議題,以「實現全球100% 綠電革命」為訴求,目前已號召超過 350 家具有規模影響力的企業加入,蘋果、Google、可口可樂及台積電都是其中一員。2.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聚焦在製造、商業、建築、運輸四大部門,以「先大後小」或「以大帶小」為原則,也就是從公營到民營事業、從大企業到小公司,循序推動。如今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評級制度也愈來愈完善,使得更多人能夠看見企業的優質作為,相信未來公私部門攜手合作,將朝著正向循環前進、產生更大力量。台灣的淨零政策:低碳轉型 台灣於2015年三讀通過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(簡稱溫管法),立法目的為因應氣候變遷、善盡環境責任,而今年度的最新推展是經濟部制定了「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」,並以四大策略、兩大基礎(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)為主軸。
往年COP皆以減少碳排放量為主,這回首度明確提及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,最終各國也成功達成了共識。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「等量」移除、把淨排放量減到最低,避免剩餘過多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負擔,那麼現在只要掌握這個核心精神,就可以繼續探究怎麼做到淨零了。
在運輸方面,經濟部提出了2040年電動車市售比達100%的願景,企圖營造以人為本的綠色運輸生活,大幅提升交通工具的電氣化。淨零排放是什麼?怎麼做? 光看文字很容易對真正意思產生誤解,其實「淨零排放」並非一個好高騖遠的概念,它不是代表完全不排放,而是指透過種植樹木或乾淨能源技術等手段,來移除過多溫室氣體,並且最小化人為造成的排放量。
另外,你可能會感到好奇,為什麼2050年這個數字一直出現? 為了讓企業轉型步調趨於一致,各國大部分都會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(SBTi)所頒布的標準,階段性施行政策。因此,我們在關心政策推動進度時,可以依照2030與2050年這兩個時間軸為準。
下一篇:这十年 不断开创民主之治新境界